古建,雀替之美
古建,雀替之美
2018-09-05 22:47  点击:189
[摘要]古建,雀替之美你是否关注过那些你曾经走过的房檐?房檐之下,头顶之上,有一种华丽被雕刻在立柱与梁枋相交处,弥补了两者之间的空白,给人以云霞灿烂的感觉。群雀重叠,替宇巍峨。这种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被称之为雀替。宋代称角替,清代称为雀替,又称为插角或托木。无雀替,不成中华建筑之感。雀替,其形好似双翼附于柱
 

古建,雀替之美

你是否关注过那些你曾经走过的房檐?

房檐之下,头顶之上,有一种华丽被雕刻在立柱与梁枋相交处,弥补了两者之间的空白,给人以云霞灿烂的感觉。

群雀重叠,替宇巍峨。

这种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被称之为“雀替”。宋代称“角替”,清代称为“雀替”,又称为“插角”或“托木”。



无雀替,不成中华建筑之感。

雀替,其形好似双翼附于柱头两侧,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,来增强梁枋的荷载力。它如同一只栖居在古建檐梁上的云雀,展翅欲飞。

雀替,是清式的名称。在宋时的《营造法式》中,它被称为“绰幕枋”,雀字是由“绰”字演变而来,替是“替木”的意思。

雀替是一种成熟较晚的构件和制式,虽于北魏期间已具雏形,但直至明代之后雀替才广泛使用,至清时即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构件。

雀替的名从何而来?至今无法定论,却有一个关于它的美丽传说。

北魏年间,国家战乱,烽烟四起,有一位孤独无依的老妇人,其丈夫早已战死疆场,儿子也去替父出征,只剩她一人独居,每天只有与雀儿为伴。

一天夜里,大雨倾至,破旧的房屋受到大雨冲刷,檐梁变得瑶瑶欲坠,而此时妇人已早早睡去,与妇人相伴的雀儿见状,立马飞到枋与柱间,化作一只木鸟支撑住整座房屋。

雀儿化身为房屋的一角,雀替的名字由此而来。

在漫漫岁月里,雀替从最初的建筑功能转变为结构与美学相结合的产物,成为了古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丽建筑构件。

雀替的雕刻或写实,或写意,或精致细腻,或粗犷豪放,姿态万千。当你走近它时,请记得抬头,凝视这份容易被忽视的美丽。

首页

评论
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