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结构上说,塔刹本身就是一座完整的古塔。我们可以先从下图大致了解一下这四个大结构。
刹座位于塔身之上,上承塔刹,一般为须弥座形、仰莲瓣形、忍冬花叶形或素平台座。有的刹座内还设有刹穴,以存舍利、佛像、佛经或其他供品。
刹身由刹杆和套于杆上的圆环——相轮及华盖等组成。相轮为单数,现最多者为十三级,是作为塔的一种仰望标志,以起敬佛礼佛的作用。
现存日本塔的塔刹和中国塔的塔刹在结构上略有不同。下图是日本五重塔塔刹实物以及塔刹结构介绍。
在日本,“刹座”被称为“露盘”。


结合中国与日本的塔刹,我们来介绍一些以下几个和塔刹相关的名词:
1,刹座(基座)
由隋唐至辽宋之初,塔刹的下部均有刹座。日本称刹座为“露盘”。南宋之后的金属塔刹有很多没有刹座。刹座分为须弥座形、仰莲瓣形、山花蕉叶形或素平台座。
须弥座型
仰莲瓣形
山花蕉叶形
注:此种刹座在隋唐之前非常之多见,宋元渐渐被仰莲花形替代;在敦煌壁画、各类石窟上可以看到这种刹座配楼阁式塔;而现存的山花蕉叶刹座多为亭阁式塔。
素平台座
其实这种刹座挺多见的,特别是明朝之后的塔,一部分塔刹只是简单的将一个葫芦、宝瓶或是宝珠置于刹座之上。
2、覆钵
历代金属刹多有覆钵,只有明代以后部分塔刹以葫芦、宝瓶、宝珠为刹。覆钵非常多见,就放一张嵩岳寺塔塔刹上的覆钵吧
3,受花
隋唐时期,受花在相轮之下覆钵之上,现存的日本塔塔刹上可以见到。而中国现存的塔刹,也只有嵩岳寺塔塔刹上有真正的受花,其余的“受花”都为山花蕉叶并且与刹座结合了。中国塔的受花在宋朝以后消失。
日本塔刹受花:
嵩岳寺塔刹受花
4、露盘
中国现存金属塔刹的露盘位于相轮之下,正好代替受花的位置。或许宋朝之后,受花难以制作,又容易损坏,所以以圆盘代替,渐渐形成露盘。此种形制在宋塔中特别多见。
5、相轮
元以前的金属刹均有相轮,明清时候部分金属刹也有相轮。相轮数目一般为阴数(奇数),有5层、7层、9层、13层(喇嘛塔)。相轮一般下面略大,上面渐次略略缩小,也有特殊的上下大小完全相同,比如说应县木塔。
而苏州报恩寺塔塔刹的相轮上下小,中间大,为纺锤形。这种形制在北魏嵩岳寺塔上就已出现,现存的很多塔刹的相轮都是这种纺锤形。
6,水烟与圆光
水烟与圆光是我国以及日本的塔刹特有之物。据考证,水烟很可能是图案化的火焰,因厌胜之故,改为水烟。水烟现在只存在于日本塔的塔刹,可参考法隆寺五重塔与药师寺东塔的水烟。
日本药师寺东塔的水烟,由透雕的飞天伎乐组成的图案非常精美,被誉为”凝固的音乐“。
在我国,辽、宋塔塔刹上的圆光,无疑是从早起的水烟演变而来。元代之后,塔刹上多无圆光、水烟。
7,仰月
仰月早期见于敦煌北周壁画中的金刚宝座塔。(图中画红圈处)
中国现存的楼阁式塔塔刹中,仰月仅见于应县木塔塔刹。
8,宝盖(华盖)
宝盖多置于塔刹上部,相轮与宝瓶(或宝珠)之间。其作用多用于挂铁链以固定塔刹上部,使塔刹不致于因狂风或地震而动摇坠落。一般有相轮的金属刹都有宝盖。只有最早的日本法隆寺塔和药师寺东塔没有宝盖,这与这两座塔用的是贯通上下的中心柱有关,塔刹固定在巨大的中心柱上,故稳定性较好。到后来结构发生改变,不再采用上下贯通的中心柱,如日本的石山寺多宝塔的塔刹固定在刹柱上,稳定性不够,故用宝盖。
9、宝珠或宝瓶
宝珠或宝瓶多置于刹的最上端,唯有日本室生寺五重塔塔刹的宝瓶置于宝盖之下,甚为罕见。
明朝以后的塔,很多直接将宝珠或宝瓶置于素平基座之上。